赵启正,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核物理专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部长,中共上海市委常委,上海市副市长兼浦东新区管委会主任等职。

1998年至2013年先后任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主任兼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全国政协常委和外事委员会主任,中共十六届中央委员。

赵启正和他的《中国故事国际表达》

赵启正擅长讲故事,而他本人的故事也多。

近日,他的新书《中国故事国际表达——赵启正新闻传播案例》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在该书的首发、签售和研讨活动中,读+记者也听到了两个赵启正本人的故事,那时他还是上海市副市长兼浦东新区管委会主任,但已经表现出了“讲故事”的良好素质。

1994年,老布什来浦东,赵启正拿着激光笔对着沙盘跟他介绍浦东的规划。那时激光笔还很稀罕,老布什也叫不上来,就指着笔跟他说,“这玩意儿我见过,打海湾战争的时候,鲍威尔将军向我汇报战况,用的就是这个东西。”赵启正马上“接住了”这句话:“两支激光笔有点不同。鲍威尔的激光笔指到哪里,哪里就被炸光了;我的激光笔指到哪里,哪里就‘长’起来了。”老布什连连点头,说这是科技产品在不同领域里的应用,还说,“如果我还年轻,我也来浦东投资。”

如果说这个故事表现了赵启正的反应和才思,接下来的故事表现的就是担当和胆识。

1996年1月7日,美国《波士顿环球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我们该怕中国吗》的文章,配了一张漫画——一双筷子正要夹起美国国旗当作小菜。文章里提到了赵启正,说赵坐在一张破沙发上,操纵着新式的多媒体,讲述了一个野心勃勃的浦东开发计划,这个计划如果能够实现的话,那么中国将不仅是一个政治大国、军事大国,也将会是一个经济大国,那时,我们该怕它吗?

看到这张报纸后,赵启正决定反击,他要给对方主编写信。

赵启正在信中说,你的漫画和你文章的内容我都不赞成,中美之间不是敌人,二战时候我们是盟友,你这样发表文章我们不高兴;中国尤其没有拿美国国旗当小菜吃过,中国恰恰被其他国家当小菜吃过多次,因此我希望你能把我的信刊登在报纸上。

《波士顿环球报》真的刊登了赵启正这封信,还加了一个题目《中国人不喜欢弱肉强食》。

这个故事发生2年后,也就是1998年,赵启正被调往中央外宣办和国务院新闻办,正式担负起“向世界说明中国”的重任。

《中国故事国际表达》收录了赵启正60多个经典外宣案例,由上海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原主任贾树枚展开解读。围绕着“讲好中国故事”这个主题,读+记者在上海专访了赵启正。

【访谈】

中国人讲自己身边的事,就是讲中国的故事,参与中国公共外交

“讲故事”有时候是一种战斗

读+:您在新书发布会上说过,“讲故事”有时候是一种战斗,为什么这么说?

赵启正:我担任新闻办主任的时候,接待过一位南斯拉夫女政治家,她对我说:“赵同志,祝贺你成为战争部部长。”的确,讲故事有时候就是打仗,这方面典型的例子就是《考克斯报告》反击战。

1999年5月25日,美国众议院发表了一个872页的《考克斯报告》,说中国核武器和导弹技术都是偷美国的,当时美国刚刚轰炸了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在世界舆论面前很被动,他们这时候抛出《考克斯报告》,似乎要变被动为主动。

他们讲假故事了,那我们要讲真故事,我就向中央建议反驳,我愿意牵头。我们迅速把这个报告翻译过来,根据内容分给各相关部门进行解析,到我这儿汇总。到《考克斯报告》发表第6天,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了新闻发布会,有4家电视台现场直播。

《考克斯报告》指责中国偷了美国7种型号原子弹,我让工作人员当场打开电脑,从互联网下载7种原子弹参数和基础资料,这些资料是公开的科技知识,完全不是秘密,有一些数据是美国自己公布的。这下美国记者不明白了,说这不是机密吗,怎么我们网站上有?我说我作为中国人给你们解释一下,美国核武器太多了,美国不说出来心里不舒服,为了吓唬外国人把目录和简单功能说出来了。

《考克斯报告》说我们偷了3个原子弹设计程序,还公布了名字,我又让人当场展示了这3个程序,这是国际原子能机构无偿提供的核电站反应堆程序。我说请你们报告下次再想说中国假故事,找几个高级专家编得好一点,像一点,别把反应堆程序当成原子弹程序宣布,同时建议好莱坞拍一个电影名字叫《考克斯报告》,“本电影根据《考克斯报告》写成,情节纯属虚构”。

过了一个多月又举行了第二次发布会,中央授权披露,我们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先后掌握了中子弹技术和核武器小型化技术,这个消息轰动世界。两次新闻发布会打得《考克斯报告》身败名裂。美国时代杂志把《考克斯报告》评为1999年世界十大丑闻之一。

后来我去美国,有当地朋友想约考克斯和我见面,我说好啊,见见。考克斯先答应来,后来又说不来了。

读+:这的确是一次漂亮的反击,可是十几年过去了,沉渣又在泛起;我们能感觉到,有些谣言并不是由于不了解,恰恰是对我们有点了解而炮制出来的,这种情况下讲故事有意义吗?

赵启正:政治家是很难被影响的,可是还有公众啊。我们讲故事,主要是对外国公众讲,目的是改善外国公众对本国的态度,进而影响外国政府对本国的政策。

走遍世界,哪个国家故事被其他国家知道多,这个国家人们就喜欢它,人们就和它亲切。为什么美国有这么大影响?除了经济力量强大,它善于用美国故事对世界讲,讲美国如何好;一些小国家,像芬兰、瑞士也很有名,它们的故事也讲得好。

中国这么大,特别是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我们做了很多好事情,我们讲好了没有?我们发现国外对我们的了解比中国实际低了一大块。如果我们不讲中国故事,或者少讲故事,别人就会替你讲故事,讲的是假故事;等别人讲了假故事你再去讲真的,有时候战胜不了假故事,这就是“先入为主”。《汉书》里有句话:“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有人说“后发制人”,那是很难的。这方面我们有过一些教训,比如“非典”初期的新闻工作,就没有做好。

故事是苹果,理论是维生素C

读+:能否对“讲故事”下一个定义?怎样才能讲好一个故事?

赵启正:故事承载着真理,离真理很近,故事是国家的软实力。故事就是原生态的苹果,理论是其中蕴含的维生素C,不要把苹果做成果酱,也不要做成药片;吃了苹果,自然就吸收维生素C了。我这里说的讲故事,不是莫言他们作家写的故事,实际上是一种公共外交行为。

曾经有一个欧洲国家的大使,雄心勃勃地对我说,要把能去的中国地方都去一遍;过了几个月我又见到他,他说,你们的省长、市长、县长说的话怎么都是一样的?

其实就算是乡长,也是一样。我曾经陪南亚一位领导人到上海郊区参观,那里的乡长就说了一番这样的“理论话”,应该说他是做了准备的,讲得也不错,可是没有他们乡里的一位农妇讲得好。我们到那位农妇家里参观,她就带我们看,这是我和我丈夫的房间,那是儿子和儿媳妇的房间。南亚贵宾很感兴趣,问为什么你们两口子的房间小,儿子儿媳妇的房间又大采光又好?这位农妇说,儿媳妇是贵客,我们当然把最好的房间给他们。南亚贵宾若有所思,哦,中国是这样。这位普通农妇没讲什么大道理,只是几句话就说明了中国社会对妇女的尊重,已经完成了公共外交。

中国人参与中国公共外交,就是讲中国的故事,讲自己身边的事,公众不说政治话、哲学话,往往更容易使人相信。

讲好中国故事,必须要能够跨越文化障碍,要时刻记住,面对的是外国人,要跨语言、跨生活习惯、跨宗教信仰、跨意识形态。首先就是语言障碍,会外语不见得就能够把翻译做好。“摸着石头过河”,翻译过去,外国人问为什么摸着石头过河,为什么不游泳过去?为什么不坐船?翻译字面都对、语法也对,但其中的内涵未必就能准确传达。

读+:现在是个资讯全球化的时代,很多对外讲的故事,很快就“出口转内销”;一些对内讲的故事,马上就传到国外,这种情况下,“讲故事”的方式是否需要改变?

赵启正: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在网络时代、微信时代,国内外信息是通的,不能“断开”,也断不开。故事必须是真故事,可以因为对象的不同而有所侧重;过去讲“内外有别”,今后这种区别只能是出于文化差异,在价值观方面、内容方面应该是一致的,不能有冲突。

我曾经说过,有一本13亿页的大书叫《中国读本》,每个中国人都是书中的一页;一个外国人想认识中国人,他不可能读13亿页,他读几页可能就会得出结论,这就是中国人了,所以我们每个人要把自己的这一页做好。文明举止不是给外国人看的,是我们自己的一种素养;不插队、不喧哗、不随地吐痰,这些难道是给外国人看的吗,这是对我们自己的提高,对自己、对同胞都要讲文明,国家内部、家庭内部都要和谐。

讲故事不是编故事,一定要真实,不必刻意拔高;如果是7分成绩、3分缺点,那么7分、3分都要讲,只讲成绩不讲缺点,人家不信。我曾经问过基辛格,对我们的外宣工作怎么看。他说,你们讲得太好了,没有缺点,人家会认为你们说的是假的。我倒不认为基辛格是我们多好多好的朋友,但是他为了跟我们结交,还是会讲一些真话的。

不喜欢“霸气”这个词

读+:现在有一些作品,也试图讲好中国故事,可能是为了吸引年轻受众、抓住眼球,于是做了“标题党”,您对这种现象怎么看?

赵启正:吸引年轻受众、抓眼球,这些都是对的;努力做个好标题,也是应该的,但是不能哗众取宠,不能离内容太远。

现在流行一个新词“怼”,我也学习了,我觉得那不是成年人干的事;还有一句话叫“霸气外露”,我不喜欢“霸气”这个词,凡是嚷嚷着要“霸气”的,我得要看看,是不是应该霸气。讲故事的时候要“理直气和”,“理”不是辩论的,而是要让事实说话。

人们说,当人特别自信,特别有民族自豪感的时候,就会理直气壮。理直气壮是一个境界,但是这么多年工作下来,我发现还有一个境界,就是理直气和,如果说理直气壮是自信,那么理直气和就是自信加从容。最好是“理直气壮在心,理直气和在外”。

我是学理工科的,做科研工作20年,我注重逻辑的合理和论据的充分,我觉得不管是国际间的对话,还是个人之间的交流,说道理一定要有依据,有了依据,心底踏实,娓娓道来,并不会因此缺少气势,反而能更显出表达的语言背后的巨大潜能。(记者李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