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延禧攻略》和《如懿传》的热播不仅让精美的宫廷风红遍神州,更让很多喜欢“清宫剧”的观众沉醉其中。互联网上,热评如潮,有谈剧情的,有论拍摄手法的……更有一批观众,对剧中嫔妃宫女头上的绒花,手中的团扇,腕上的花丝镶嵌手镯以及用各种技法手绣的宫衣兴趣丛生。

细数两部剧中作融入的非遗元素:刺绣、缂丝、昆曲、打铁花……展现在观众眼前的,绝对是一部令人震撼的非遗文化长卷。随之带来的是这些年轻人的痴迷,愿意进一步了解非遗、学习中国传统手工艺。

据统计,目前我国进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达10万项,其中国家级的有1372项,39项非遗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注意力稀缺的当下,非遗传承既需要保护凝聚着先辈智慧的传统技艺,也需要不断拓宽传播渠道,融入人们生活。

如今,机会来了。

9月17日,在有成都“时尚名片”之称的太古里,水井坊携手稀捍行动上演一场“跨界大戏”——“创承智造”非遗传承与创新成果公开展,将非遗的“传统热浪”再次推向高潮。

嘉宾出席“创承智造”非遗展开幕仪式(左起: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水井坊非遗新生专项基金主任舒杨女士、四川水井坊股份有限公司水井坊博物馆馆长兼政府事务总监王刚先生、成都市锦江区文化体育旅游广电和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李忠先生、稀捍行动发起人米成先生、台湾文创十大制作人韩德昌先生)

此次活动不仅是一场集中国“非遗”技艺创新之大成的现代展,更是水井坊成立非遗新生专项基金后举办的首届非遗展览,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延续与新锐表达,提供了一个卓越的平台。活动以“源”和“创”的主题贯穿始终,“源”即是非遗技艺的本源,亦是保护与传承的对象;“创”则是设计师们在非遗基础之上,进行的创造与创新。例如,以有着近2500年历史的南京金箔技艺作为灵感“源”泉,曾跨界爱马仕、DIOR等大牌的“装置艺术魔法师”JUJU WANG,进行了极具艺术性的再度“创”作,最终的成品“金箔屏风”不仅是以夺目的光彩抓住了众人的眼球,更与“屏风”本身的物理属性产生了几近完美的融合;为“延禧”打造头饰的“非遗”传承人赵树宪则以“宫廷绒花”为“源”,精心设计出的“绒花胸针”,再现了宫廷饰品的华贵与绒花技艺的独特魅力。现场观众大呼过瘾,纷纷感叹不虚此行。

在备受瞩目的“开幕日”当天,台湾著名设计师、多次代表台湾于米兰参展并获殊荣的知名文创人韩德昌以此次活动策展人的身份,诠释了他的理念。他认为传统文化的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与大众相去甚远,所以希望能够通过设计师们的共同努力,让古老的艺术重新回到日常生活中。而来自四川阿坝的藏羌织绣“非遗”传承人杨华珍,也分享了她希望“以艺术连接民族与世界的审美”这一观点,认为只有将艺术与生活紧密联系,才是传统文化新生的有效途径。

能够举办这场跨界展览并让公众与非遗近距离“亲密接触”,水井坊功不可没。水井坊在持续不断保护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一直积极探寻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新生之道。

600年前承天府恩泽,水井街酒坊在古成都城中心水井街开窖建坊,引岷江上游水,前庭当垆、后庭酿酒,堪称“中国白酒第一坊”。9代酿酒大师口传心授,使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水井坊酒传统酿造技艺沿用至今,造就的每一杯,都是活着的传承。正是受益于“双遗资产”的恩泽,水井坊始终致力于探寻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让更多优秀的非遗文化能够进一步“被看见”“被重新认知”,进而被传承,让文化新生真正落到实处。

“活着”就是要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水井坊从今年3月成立行业内第一支非遗基金,实质性助力“非遗新生”;到首个基金重点扶植项目成都大漆落地执行,通过国内外顶级设计师的引进,助力漆艺文化融入当下的时代需求;再到于北京太庙举办“传世盛典”大型活动,水井坊九代大师匠心一脉相承,实现“传世”价值的表达……这一系列的动作,不仅可以让人看出水井坊一直在以实际行动促进非遗传承发展的良苦用心,还能看到作为非遗保护与新生先行者的水井坊,希望让尽可能多的人知道非遗、了解非遗、懂得怎样保护非遗,投入到对非遗的保护中来。

众所周知,传统文化要得到长久持续的发展,需要公众的了解和支持。水井坊希望,在成立非遗基金并发出“我是非遗守护人”的号召后,每个人都能从自身做起,保护、传承、发展“非遗”,让非遗潜移默化地进入生活的“细枝末节”,融入到平时的意识和习惯中去,把非遗体现的精神和财富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