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推进工作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要善于挖掘典型、树立典型,以点带面、以个体带动群体、以局部带动全局,让人们学有榜样、做有标杆、赶有目标,见贤思齐,共同提高。

工作中树立标杆,发挥典型的示范、激励作用,本是一件好事。然而近日有媒体记者了解到,一些地方刚开始工作就急于总结成绩、炮制典型,甚至出现了打造“盆景典型”“速成典型”的歪风。诸如,有的县开展一项文化扶贫工作,任务刚布置,工作刚启动,就凭借“漂亮”的材料,争取到与此主题相关的市级现场工作会举办资格,并要求总结经验,打造成典型模式,推广到全市全省甚至全国。“八字还没一撇”,先进典型材料就已到位,这显然是“本末倒置”。

其实,类似这种工作刚开展就急于打造典型的现象并不鲜见。有的地方担心“典型”不够,就集中全部力量,重点、重金打造几个“盆景”,数据造假掺水,以应付工作任务和相关检查验收。不少基层干部把此“树典型”的“套路”总结为:“造几个盆景、写几篇材料,开几次会议、发几篇报道,来几批参观、留一堆烂摊”。也有的干部认为,“干得好不好,要看材料报道;典型新不新,就看盆景精不精”。由此看来,着实念歪了“树立典型”的真经。

米刚下锅哪能就煮熟?树刚种下怎能立马就结果?这种“盆景式典型”,不仅对推进工作毫无益处,长期以往,必将带偏干部的政绩观,滋生严重的形式主义、浮夸之风,对扎实工作、脚踏实地的干部造成“逆淘汰”,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恶化基层政治生态。因此,必须下大力气,遏制“盆景式典型”的歪风。

一些地方热衷于搞“盆景式典型”,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领导干部的政绩观“跑偏”。一些领导干部为了追求个人政绩,不顾地方实际,一味地重金打造“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甚至投机取巧,弄虚作假。另外,上级考核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也助长了基层搞“盆景式典型”的歪风。现在部分地方淡化GDP考核后,把“经验效果”作为出政绩的“捷径”,希望通过所谓的经验总结和工作亮点引起上级领导的关注。此外,基层干部面临的工作任务重、压力大的客观现实,也让他们不得已“走捷径造典型”,以应付上级工作和层层检查。

典型不是“盆景”,也绝非“插花”,更不能造假掺水,急于求成。以典型经验带动工作,首要的前提就是实事求是,树立真典型。这就需要引导和鼓励基层尊重实践效果。领导干部要多到实地做调研者,少在办公室当统计师,坚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探索,保证“典型经验”站得住、用得上,经得起考验。同时,要在考核制度设计上下功夫,实行精准考核。既要治形式主义,更要治官僚主义,提高督查、考核的科学性,减少不必要的考核和无效的考核,让监督考核发挥应有的“指挥棒”“风向标”的作用。此外,还要多倾听群众的呼声,多征求群众的意见,多考虑群众的感受,多尊重群众的看法,让我们做每一件事都能顺民意、得民心,接地气、见实效。